剛好昨天和朋友聊天說到了重慶論壇,以往這種屬于業內的論壇大家不以為意,這一次恰好破圈了---比較核心的話題,就是“車圈到底要不要卷”的問題。
吉利說“卷到極致就是偷工減料”,廣汽說“繼續卷下去國企沒法踐行給國家交稅、穩定就業的意義”,比亞迪說“良性競爭,最終會讓用戶受益”。
我知道今天網絡上的二極管思維,看到這些言論,大多會覺得“他們的意見相左”,但細細地去體會他們的發言,你會發現他們說的都沒錯---所以,奇怪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
問題在于,大家是站在什么樣的立場進行發言。
今天的汽車市場非常“卷”是一個事實,國內的蛋糕基本上就這么大,要養活幾十個品牌是不太可能的,“最終只能活下來5家”這種言論,幾年前被反復提及,許多人都覺得以中國的體量不至于只有5家,但是殘酷的市場自眾泰、威馬、恒大、高合的失利開始,大家已經認識到了。當年每一家都高調地說自己會是最后的贏家,如今都低調起來了---能活下來就不錯了。
相比于主機廠的頹勢,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又是另一回事。
BBA的價格正在崩盤,雷克薩斯、凱迪拉克屢破新低,凱美瑞、雅閣、邁騰跌了又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虛無縹緲的品牌力在真正的體驗面前,往往不堪一擊,百萬級的體驗,如果四五十萬就能得到,四五十萬的配置,如今二十多萬就遠勝從前,而入門級的車型,已經從10W跌到了7W上下。秦PLUS-798和秦L-998的時候,朋友都提前說“不會再有第二個國家有這樣的福利了”。
的確如此,工業在進步,國家的強大,社會的升級,最終讓更多的普通人得到了切實的好處。很有意思,不是么?
那么,用戶角度的欣欣向榮與企業角度的唉聲嘆氣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我有幾次在用傳統的思維去核算當今汽車售價背后的成本時,都非常意外---今天的汽車利潤,非常之低,甚至沒有利潤,甚至倒貼賣車。
這是幾位“抱怨市場”的老板,真正痛苦的事情。
痛苦與憤怒的根源,其實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做不到以后,就會有其他的情緒出現。
比如,網文里其實有很多類似的橋段,“我已經很優秀了,他一定是作弊了,否則不可能做到這樣”。但真實的生活里,就沒有這樣的例子嗎?“他明明上課在睡覺,怎么他就上清華了?”
要我說,目前國內真的坐穩“只能活下來5家”的這最后5個位置的話,目前只有比亞迪和吉利。其實吉利應該是最懂得比亞迪的才對----我分析過這兩個品牌的成功:
1.整合了集團的資源,各個品牌互相借用優勢,團體作戰,不單打獨斗;
2.關鍵技術自研,結合產業鏈實現降本。
相比與此,廣汽由于特殊的屬性,在自主圍剿合資的今天,就顯得力不從心---油電同權的含義,真的是要給燃油同權嗎?它背后的意思,是“給廣豐、廣本一條活路”啊!
那么吉利說的,又是啥意思呢---銀河E8也好,極氪007也好已經是集大成之作,但價格就走到這里了,距離第一位的寶座總還是差了一口氣。
比亞迪就是那個“他一定是作弊了,否則他不可能做到”的品牌。
熱效率46.06%的事情,就是這個背景下的一個導火索---兩家來回交鋒數次,表面上質疑的是“技術行不行”,但真正的背景是銷量、成本上的競爭。
“他明明上課在睡覺,怎么他就上清華了?”
這個問題,直到我大學在宿舍里,才發現了真相:我的舍友白天玩,但是晚上挑燈夜襲!
其實已經有很多次公開的場合,比亞迪解釋了這些事情:比如新能源做得早,當年沒有產業鏈于是只能自己做,做著做著就成了業內的頭部。
電池,電機,電控,發動機,種種種種。
在19-21年之前,在08-18年那段“新能源”黎明前的黑暗里,在大家對三電嗤之以鼻的時代里,只有比亞迪自己在夜里獨行。
這十多年積累出來的優勢一口氣爆發了,進一步用體量去收獲成本上的受益,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么?
當你糾結于一年是二十萬還是五十萬的銷量的時候,它一年四百萬,背后的分攤早已經薄如蟬翼了---于是它賣的便宜,不是理所應當?
回到這個話題上來,吉利其實正在做與比亞迪一樣的事情:技術的進步,產品形態的進化,探尋降本進一步把工業價值帶給更廣泛的人群,出海尋求新的增量。
所以,實際上,他們之間不該有什么爭議。
大家的格局如果大一點,其實會發現一件恐怖的事實。
汽車的出海,意味著不僅僅是要把工業價值帶給全國,也要帶給全世界,你大可以說這是在學習西方多年前的做法,我們收割外面的利潤反哺國內的體驗。
或者頂多說說“一帶一路”的事情。
但其實這兩年,我們在討論的,真正的大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如果借由汽車出海的事情,能夠把工業價值帶給全人類,通過市場實現更緊密的關系,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吉利也好,比亞迪也好,廣汽也好,蔚小理也好,其實不論是啥品牌,都應該多多思考這些事。
真正的良性競爭里,不應該是“打不過就抱怨環境”,或者“打不過就用別的方式抹黑對手”,而應該是“真正的對手,是我自己的磨刀石,試金石”。
大家一起進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