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道路因科技變得寬廣,一度“少人問津”的非遺項目也在互聯網重煥新生。
2024年6月8日,是我國第十九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快手藝術與快手大數據研究院聯合發布《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系統盤點了快手非遺生態的發展現狀,讓優秀非遺創作者被看見的同時,也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與時代的連接共振。
《報告》顯示,快手非遺生態呈現供需兩旺勢頭。2023年,快手非遺相關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40%;1100萬+位快手非遺萬粉創作者,全年直播達360萬場,獲得超370億次觀看;快手非遺深度興趣用戶數量,也在2023年12月超過9500萬。與此同時,越來越多非遺創作者在快手創收漲粉雙豐收,2023年快手非遺創作者人均總收入同比增長55%,最高全年收入超過800萬,最高全年漲粉125.7萬。
優質創作者層出不窮,非遺傳承涌入青春力量
在快手,古老非遺迎來了新晉傳承人。年輕非遺創作者們持續開展有趣、新穎的視頻內容創作,不僅降低非遺技藝的欣賞門檻,也給非遺傳承帶來更多青春活力。憑借對文化潮流的敏感度,對青年文化消費的把握度,2023年快手30歲以下年輕非遺創作者發布的視頻內容越來越受歡迎,該人群發布的非遺相關視頻播放量占比提升18%。
當年輕非遺創作者帶頭傳承非遺技藝,更多年輕人隨之更懂非遺文化。根據不同非遺技藝相關視頻播放量統計,在快手,最受18-24歲人群歡迎的非遺技藝TOP10,涵蓋雕刻、茶、紫砂等項目;最受24-30歲人群歡迎的非遺技藝TOP10,涵蓋打鐵花、儋州調聲、彝族摔跤等項目。其中,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正突破“中老年圈層”,茶文化逐漸被年輕人了解和深愛。
青年與非遺雙向奔赴,也讓非遺獲得了出圈新方式。越來越多的快手非遺創作者,開始以新形式展現老手藝,用年輕人的話語講好非遺故事,創作出符合當代生活且讓年輕人愛看的作品,涌現出一大批千萬級播放量的超級爆款。
其中,@孫藝娜-戰士戰旗雜技團 用雜技藝術展示中國文化,方寸之間跳出“肩上芭蕾”;@泥巴哥【騰哥】將泥咕咕與定格動畫結合,趣味講述泥巴城的故事 ;@郎佳子彧 創新傳承百年家學,從北大學霸變身“面人藝術家”;@李藝·變臉耍牙 口中藏著一方舞臺,吞吐變幻展示耍牙絕技。
生產力就是守護力,讓非遺不再被遺忘。2023年,越來越多心懷傳承夢的非遺創作者,在快手加入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隊伍,通過源源不斷的作品綿延中華文脈,賡續著非遺的點點星火。截至2023年12月,萬粉以上快手非遺創作者數量超過1100萬,同比增長30.5%,萬粉創作者共發布超過680萬條非遺相關視頻。
快手非遺生態的創作者,根據城線分布數量統計,有超過7成非遺創作者來自新線城市(三線及以下城市),他們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地域和傳統的展示方式,釋放著屬于小城的創作生命力;根據年齡分布數量統計,50歲以上的非遺創作者占比39.1%,他們主動走出非遺“舒適圈”,在快手展示屬于自己的堅守和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