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北京車展開始,連續看了掛VW LOGO的ID.CODE概念車,ID.UNYX 與眾,國產版B9邁騰,新近試駕了途觀L PRO。這些車從外觀設計,到呈現出來的用車理念,都讓我在原地CPU過熱,冒出各種一萬個為什么。
作為一個85后的大眾鐵粉,作為駕仕派內部著名的大眾支持者,我不禁在想:是我的問題,亦或,難道是大眾VW品牌的問題?
例行先狗頭保命:
大眾目前仍有大量設計優秀的車,整個大眾集團旗下各品牌也是百花齊放,亮點頻出。本文的出發點,是在2024年4-5月連續接觸到的,懸掛VW LOGO的幾款新車。關鍵的是,這幾款車型的共通點,是主要面向中國市場。
本文后續所說的大眾,主要指VW品牌,不含大眾集團旗下的奧迪、蘭博基尼、保時捷等品牌。
從車型加長,到以推出朗逸等為代表的“中國專屬車”,大眾一直都在積極的擁抱中國市場。不過當下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智能化兩大領域,以快速發展的節奏領先全球,讓傳統歐洲車企有些不知所措。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我喜歡大眾的初心,究竟在哪?
腦海中浮現的,是十多年前那個陰天的下午,二十來歲的我,開著高爾夫在成都的街頭,1.4T+DSG的暢快加速,Q彈有支撐的懸掛,感覺就在后背的車尾,第一次理解了傳說中的“人車合一”。
還有后來,圍著CC看了一圈又一圈,流暢的前臉,曼妙的腰線,銷魂的車尾翹起。優雅,真的優雅。
再到駕仕派自購長測的探歌,一年多時間,有川西高原山路彎道里,隨動轉向大燈的溫馨;有朋友坐進第二排,對小車大空間的感嘆;有執行長途項目時,巨能裝的后備箱。
甚至是平日里,出差或者打車遇到邁騰/帕薩特時,那種平穩、寬闊的舒適感。日常試駕大眾各種車型時,各種操作熟悉的親切感。
只要不聊機油變速箱,天下大眾車友笑盈盈。
時至今日,看著ID.CODE概念車,ID.UNYX 與眾,國產版B9邁騰,途觀L PRO,我呼吸不順暢到底為啥呢?我也疑惑了很久。從北京車展以后,心里一直不能平靜。
到底感覺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呢?
首先少的是設計上的。我安慰過自己,圓潤的線條也是各種車都有的,掀背現在即便途觀X、途昂X也是有的,網狀的進氣格柵前兩年帕薩特已經用上了。無論如何,既然掛上了VW標,設計肯定是有理由的。
直到我不經意間又看到了奧迪A6 e-tron的圖片,又去看了看奧迪e-tron GT,特別是又回來看了看ID.3、ID.4車系、ID.7車系,我覺得:
大眾面向中國設計的車型,設計缺少的是一種語言手法上的清晰的主線,一種視覺體系上的品牌感,一種審美上的清晰的思潮。
我們85后傾心大眾的時候,正是大眾把包豪斯設計理念應用到極致的時候。視覺上的舒暢,如線條的硬朗、簡潔、實用。工藝上,如沖壓極為平直的腰線,車身縫隙的嚴密拼合。材質上,如內飾適當的啞光鋁合金,不硬且紋路細膩的內飾塑料面板,加絨的儲物格。這些視覺、工藝、材質加起來,形成了具有品質感的大眾。
我覺得大眾關于ID.CODE概念車,ID.UNYX 與眾,國產版B9邁騰,途觀L PRO這幾款車的設計,是陷入了思維的沼澤。應該脫身而出,去看看ID.系列,看看ID.BUZZ與ID.3之間車型差異巨大,但是又有統一而鮮明的風格;看看奧迪e-tron GT和奧迪A6 e-tron,運動、科技、未來是如何通過細節、色塊和線條進行表達。
曾經有人調侃說,ID.系列用盡了大眾燃油車未來幾年的設計,如若真是這樣,倒證明大眾的設計沒有垮掉。或許大眾可以說,是因為有中國團隊參與設計,有中方合作伙伴的意見,讓這幾個車產生了變形。
但看看之前南北大眾的邁騰/帕薩特,寶來/朗逸,甚至探岳、探歌、途昂、途鎧等那么多SUV,這些車的設計流程是什么?大眾現在內部的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試著問一問:
是不是審美的引領性下降了?沒有像包豪斯理念那種清晰明確的設計思路,設計部門就失去了方向。
是不是歐洲的設計理念也產生了巨變?在環保主義的傾向下,德國的設計師又沒能明白未來的科技感到底能落地成啥樣,失去過往的支撐,又無未來的素材。
是不是繁瑣的內部流程,讓真正的中國市場需求,與決策者之間,產生的流通的障礙?
這些問題大概率沒有人能夠回答,但我要說說,我這個奔四的老粉,覺得大眾的設計多了些什么。
多了不必要的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