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二手機從回收到轉售的利潤大概在20%到30%,此外消費者還有可能因折舊加大對新手機的預算。”王長穩從事通訊行業培訓已超過10年,如今,每年接觸近萬名手機零售從業者的他,愈發感受到“二手”市場的重要性。
王長穩鼓勵線下從業者搶灘二手手機市場,然而想要從消費者手中留下一部舊手機絕非易事。他總結,賣新手機往往是最好的回收場景,但能否留下消費者手中的舊手機,取決于零售商的專業度:能夠按照一系列話術和流程,依據合理標準給出價格,消除信息安全方面的顧慮,并提供高質量的售后和服務。“不過很多時候從業者‘費盡口舌’,消費者最終還是選擇把手機放在家里吃灰”。
“現在我們培訓的時候一般要求手機零售門店的跟機率達到30%,這才算是及格。行業的平均值大概在10%左右。”王長穩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跟機率指的是每賣出100部手機回收的手機數占比,哪怕是極為優秀的企業也只能做到50%的跟機率。
來自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的數據同樣透露出消費者對廢舊手機的處理意愿:目前一部手機的平均壽命在2.2年左右。我國平均每年產生4億部以上廢舊手機,廢舊手機存量超過20億部。該協會研究數據還顯示,手機廢棄后,約54.2%被消費者閑置留存,只有約5%能夠進入專業的廢舊手機回收平臺、“以舊換新”活動等回收渠道。
手機“以舊換新”的意愿低,卡在了哪里?今年3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也明確觸及了其中的痛點,要求“推動二手電子產品交易規范化,防范泄露及惡意恢復用戶信息”。
自2010年起,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臺進入二手手機市場,但回收體系不健全、回收處理能力不足、缺乏標準規范、平臺管理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整體上仍然沒有形成“規范健康”的二手市場。如何推動海量廢舊手機的規范處置、高效回收和循環利用,仍然需要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