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產品模式對標新勢力
一汽-大眾有了第二款直銷模式的燃油車。
一周前,一汽-大眾中大型 SUV 全新攬境上市。新車只有兩個配置版本,售價 26.99 萬元的至尊款,和 29.99 萬元的旗艦款。用戶可以在相應配置基礎上自由選擇六座、七座,不必再支付額外的費用。
減少新車的版本配置數量,是新勢力車企流行的做法。這么做的目的是降低消費者的理解和決策難度,避免產品內耗。也能統一配置清單,減少不必要的 BOM 成本,將整個車型的售價盡可能做低。
攬境的版本配置數量比新勢力還少,最終定價比上一代低了 3 萬元。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迎凱告訴我們,他希望一次性把產品定位、價格都做精準,避免后期再去調,
這是一種更接近新勢力的產品和服務模式,攬境要與新能源中大型 SUV 競爭。過去兩年里,新勢力在家用大六座、七座 SUV 細分市場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靠的是產品體驗、服務體驗。電機的加速性能更好,用車和保養成本更低。這些都是家用大 SUV 的痛點。
▍一汽-大眾攬境
攬境換上了最新的第五代 EA888,這是大眾的王牌發動機,集成了很多原本保時捷的技術,動力和節油水平,已經達到燃油發動機技術和工程的最佳狀態。
一汽-大眾還為攬境用戶提供免費基礎保養,把用車成本盡可能壓低。縮小與對手差距的同時,攬境放大燃油車可靠性、安全性的優勢,希望以此來收獲更看重這些特質的用戶青睞。
攬境的用戶群,不是細分市場中的大多數,無法讓它比理想、問界更暢銷。但一汽-大眾希望用戶在產品喜好之外,不要再有其他的否決項。因此服務層面不能輸,必須向新勢力靠攏。吳迎凱告訴我們,攬境的用戶是一汽-大眾最具價值的用戶之一,他希望留住他們。
做直銷,就是為了強化這一點。與新勢力一樣,攬境是廠商統一定價,用戶直接同一汽-大眾簽約購車。這意味著新車不會先賣給經銷商,不會再有因壓庫,導致終端價格失控的風險。
價格、服務,都會逐漸標準化。但達到目標需要過程。
02.
直銷主流燃油車
一位接近一汽-大眾銷服體系的人士告訴我們,攬境做直銷之前,公司內部有過激烈的討論,因為還沒完全準備好。直銷體系沒有賣過這么大體量的產品,流程沒有經過驗證。
另一個挑戰在經銷商。雖然一汽-大眾高層把攬境的銷售模式稱作直營,但這套方式與新勢力標準的直營模式相比,區別很大。售前、售后服務都會通過經銷商的代理來完成,一汽-大眾向經銷商付費采買服務。某種程度上,直銷模式下的經銷商更像是供應商。
問題是老款攬境還有少量經銷商庫存車,這容易導致經銷商在兩種模式的新老攬境之間,選擇重點推的產品,會在短期影響產品的整體銷量。
最終一汽-大眾高層決定接受短期風險,把目標放長放遠。吳迎凱告訴我們,攬境是一汽-大眾第二款直銷的燃油車。去年做了第一款,直銷后高爾夫 GTI 的月銷量翻了一倍。
▍吳迎凱
但高爾夫 GTI 是一輛月銷量在 150 到 300 輛之間的小眾車型,用它來做直銷,只能算是試水。以老款攬境為參考,這款車的月銷量規模一般在 1500 到 3000 輛之間,雖然不算暢銷車,但已經是主流市場的核心產品,直銷所需要的服務流程、用戶體系搭建,都得被倒逼建立。
現在懂車帝、汽車之家等垂直網站為攬境導入的銷售線索,會直接引入到一汽-大眾,不再轉到經銷商。為了用好所有的線索,一汽-大眾組建了一支 50 人左右的團隊,主動同有意向的客戶做溝通。
50 名員工的來歷頗有代表意味。我們了解到,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從一汽-大眾工廠的生產線上轉崗而來。一汽-大眾希望在轉型中,帶上盡量多的職工,為他們提供新的崗位。吳迎凱告訴我們,公司為他們做了三個月的專業培訓。
從職能上,這個團隊相當于新勢力的銷售支持部門,只是服務范圍小一些,對接攬境一款車。作為對比,全直營的理想,銷服體系的人員規模大約是 1.3 萬人,其中銷售支持部門的人員數量約為數千,是一汽-大眾的數十倍。
“直營的運營,是很耗人力的。” 吳迎凱告訴我們,直銷體系需要一個逐步搭建的過程,核心難題是基礎的數字化能力。一家大的經銷商集團有上萬員工,主機廠來做銷售支持,模式必須更集約。
一汽-大眾沒有用暢銷車來做直營,比如月銷 1 萬到 2 萬輛的探岳、邁騰等,原因是能力還沒有搭建好。雖然攬境的銷量規模不算大,但是一款主流市場的燃油車,批售轉直銷,該遇到的問題都會遇到一遍。現在要做的是把流程理順,為職工和經銷商的轉型探出路來,更要為明年的反擊做準備。
03.
為新車投石問路
5 個月前,3 月 17 日,大眾汽車集團與中國一汽在德國簽約,約定從 2026 年開始,雙方將在合資公司一汽-大眾陸續推出總計 10 款新車,其中 9 款是新能源車,燃油車只有 1 款。
9 款新能源車,都會有大眾科技的參與,融入本土新勢力小鵬汽車的技術。這意味著,這些車型的智能化水平、電子電器架構會追上第一梯隊,解決一直以來困擾大眾新能源車銷量的問題。再加上傳統車企擅長的,品質和成本把控、操控性能調教,一汽-大眾高層對新產品的反攻寄予厚望。
▍一汽-大眾未來新車
吳迎凱告訴我們,一汽-大眾的三個品牌大眾、奧迪、捷達,現在的核心任務都是轉型。新能源拳頭產品到來前,一汽-大眾要過苦日子,核心目標是守護住市場規模,這為的是盡量守住零部件和經銷商體系,后面才有打翻身仗的陣地。
為了守住規模,經銷商付出了代價。吳迎凱直言,現在經銷商盈利的比例在 50% 以下,持平或不賺錢的經銷商有半數。這種局面不能持續太久,一汽-大眾希望探索一種與全直營、代理直銷都不一樣銷售模式。
直營是解決經銷商商業模式問題的探索,除了銷售傭金,以后經銷商完成的線索、試駕、用戶服務,一汽-大眾都會付費,盈利模式更清晰。
一汽-大眾是燃油車時代的頭部,至今仍是國內產銷規模第三大的車企,僅次于比亞迪、吉利。大部分車企只用新能源車做直營、直銷,燃油車繼續用傳統的批售模式。
一汽-大眾也這么試過。2022 年一汽-大眾成立了 ID. 運營中心,將產品、銷售、用戶服務等多項職能,集中到了一個相當于事業部的組織中,統一協調。學新勢力的直銷模式,在產品、用戶和服務體系之間,建立橫向流程。
集中管理的本意是為了傾斜資源,賣好新能源車,但最終沒有實現。除了 ID. 產品本身的問題外,運營中心是個二級部門,組織架構層級低于市場、產品等一級部門,這些部門還是以批售制下的燃油車為核心業務,運營中心很難獨立完成轉型目標。
今年 4 月,ID. 運營中心撤銷,產品、銷售、售后,都回到各自的一級部門下。也正是從這時開始,一汽-大眾開始了整個公司業務一盤棋,更深入的轉型。
轉型范圍大了、深了,步子更要走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