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樓市給人的感覺是,政策一個接一個,今天降首付、降利率,明年放開購房資格限制,但市場的熱度只是咨詢量上升了一些,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成交量并沒有明顯放大,更別說房價回升了。
看到樓市此時此景,一直寄希望樓市回升的人開始著急了。
在他們看來,樓市政策都出得差不多了,比如被稱為一線城市樓市“大殺器”的限購,除了北上深,其他城市基本上是“脫光”了,但大家就是無動于衷。
有讀者還直接問我,這樣下去何時是個頭?因為市場就怕這樣,一旦預期的東西沒有實現,只會遭來更大的信心打擊,樓市進一步調整就在所難免了。
可以說,當下的樓市,有人看多,但也有很多人看空,多空分歧注定樓市的恢復道路不會平坦。
很多人問筆者對未來樓市走向的觀點是什么?經常看筆者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是看多派,我也理解一些人著急的心情。但我還是那句話,樓市走向的本質是供需,主要看國家怎么做?上個月底,國家定調“去樓市庫存”,以扭轉供需失衡,接下來的所有核心措施都是圍繞供需來做文章。
只不過,無論是供應方面的關鍵措施,還是刺激需求方面的大招,時間上確實出得晚了許多,如果在去年下半年出,效果肯定比現在好很多。
晚就晚吧,這也不是個人能決定的,就是市場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恢復元氣,而且代價也要比此前要大,這個代價就是需要更低的購房成本,比如稅費、利率等方面,這些都是后面我們可以預期的政策支持,對后面的購房者確實是實在的利好。
在這里,筆者想說的是,著急是沒用的,因為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規律,何況是房子這樣的大事。對于未來,就談兩條看法:
1.現在恢復樓市的邏輯很清楚,但發揮作用需要時間。
需求方面,就是通過逐步一線城市放開限購資格,不斷提升一線城市樓市熱度,從而帶動其他城市市場;供應方面,壓縮甚至停止宅地供應,原則上不再新增庫存;去庫存方面,拆遷不建安置房,而是發房票去化庫存房源,同時國資下場收購庫存房源用作保障房。
三條腿走路,條條都是大招,但為什么說發揮作用需要時間呢?比如放開一線城市限購,它不是一下放開的,而是一步步放開的。還比如壓縮土地供應,住房供應量不會馬上就會減少,因為現在新上市的商品房,其實是開發去年、前年,甚至更早的宅地。而按照住宅開發節奏,拿地后最快半年到1年才會形成供應量,現在不供地,也只是半年到1年后不會形成新的住宅供應量。再比如國資下場收購庫存房源,上面宣布了一下提供收購房源的低息貸款政策,但各地要落地執行不是馬上就能實現。據筆者所知,一些地方在上面宣布政策后,小會大會都在開,內容涉及到地方自己要出多少本金、要貸多少款、要收購多少房源、收哪些房源等等問題,事情在推進,但也需要時間評估和走流程。
所以,現在的市場恢復,主要還是以價換量+局部底部企穩+一些超跌小區價格反彈,去化樓市庫存是下半年的重要內容。
2.長期看,房地產市場還是有很大發展前景的。
首先要說明一點,這不意味著開發商的日子都好過,筆者幾年前都分析過,我們的開發商太多了,大大小小開發商10萬家,其他國家才多少?就算平均數,按人口比例算的話,我們最終存在幾千家開發商就差不多了。道理很簡單,太多債務累累的房企沒有活下去的資金實力,也沒有造好房子的本事,他們只能被市場無情淘汰。
有人說,現在國家不是在救地產商嗎?其實,準確的說是救房地產項目,保交樓,專款專用,至于房企,該怎么辦還怎么辦。在這里也順便插一嘴,未來品質好房企肯定會活得更好,但你所在的房企會是那個幸運兒嗎?咱們自己要評估一下,如果自己還年輕,又不能跳槽到好房企,建議還是提前做好人生規劃。
對于未來的房地產,筆者覺得還是有很大機會的。原因有二:
一是確實還有很多房子要更新、要拆。以一、二線城市為例,1979年前很多房子都是戰備房、臨時房,現在都過了好幾十年了。還有1979年-1979年福利分房階段,雖然房子屬于成套住宅,還有一定的居住價值,但分室而居局限性就比較大,且沒有適合現代人的居住功能設計,小區環境、物業管理等都跟不上現代人需求。可以說,按照住房5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未來一二十年都是這些房源的持續拆遷更新期。一拆遷、一改善,就會誕生源源不斷的住房需求。
二是房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以我們常常比較的日本為例,人口從2006年的1.28億降至2023年末的1.24億,總人口連續17年持續減少。在人口結構方面,日本是世界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65歲以上老人占比達到29%(我們是15%左右)。但這并沒有讓日本樓市沉淪,自2012年開啟貨幣寬松以后,房價開始持續的上漲,最近3年更是加速上漲,房價已經創歷史新高。
而我們呢?由于老美為首的發達國家持續加息抑制通脹,我們的貨幣政策較為克制,但隨著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壓力加大,歐美國家降息的預期越來越強烈。隨著他們就會開啟新一輪的降息潮,那么,我們就具備了寬松的貨幣環境,對樓市而言,熱錢流入,內需激發,加上物價增長空間打開,房價進入新一輪上行通道就不被個人情緒所左右了。